近日,中科無線半導體基于氮化鎵(GaN)HEMT工藝的機器人關節ASIC驅動器芯片已正式推出并商用。
這一成果進一步填補了國產機器人GaN驅動芯片的空白,為國產機器人關節模組的自主化提供了技術累計。
機器人保有量突破428萬臺,GaN成為下一階段的增長點
近年來,全球機器人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4年全球機器人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工廠運行的機器人數量已突破428萬臺,同比增長10%。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然而,在機器人快速普及的過程中,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仍面臨核心瓶頸——作為機器人的“關節心臟”,電機驅動系統需在有限空間內完成高精度運動控制。而GaN的應用或許成為破解機器人驅動難題的關鍵。

圖/包圖網
德州儀器(TI)表示,GaN 可以在高 PWM 頻率下以低損耗輕松實現更高精度的電機控制。GaN 的高功率密度特性與TI的集成式驅動器的特性相結合,可進一步減小尺寸。
目前,GaN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已從工業機械臂擴展至人形機器人賽道。
英飛凌預測,由于GaN材料能夠提高緊湊性,機器人行業將在2025 年及以后廣泛使用GaN,這將推動送貨無人機、護理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而隨著機器人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先進AI技術的融合,GaN將提供實現緊湊、高性能設計所需的效率。
GaN 芯片競爭:產業生態協同成關鍵因素
GaN在機器人領域優勢顯著,但國內企業與國外巨頭仍存在一定差距。
當前,德州儀器、英飛凌、EPC等外企在機器人GaN驅動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德州儀器的LMG2100R026器件,具有集成柵極驅動器和增強模式氮化鎵 (GaN) FET,可承受 55A 的持續電流。
英飛凌的PSOC™ Control C3系列,99%系統效率 + GaN器件低損開關 ,能耗直降10%,散熱成本減半。
EPC的EPC91104 采用EPC23104 ePower Stage IC,能夠提供高達 10 Apk(7 ARMS)的穩態輸出電流,以及高達 20 Apk(14 ARMS)的脈沖輸出電流。
外企的優勢不僅在于半導體技術的深厚積累,更體現在產業生態的協同效應上。尤其是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這種協同形成了技術迭代與市場反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Big-Bit 產研室指出,人形機器人作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目前仍處于萌芽期。市場外資品牌占絕對優勢地位,特斯拉、Figure AI 等已展示初步量產能力。

不過,國內機器人正快速追趕,宇樹科技、優必選、智元機器人等企業已實現部分領域持平甚至技術趕超。
在國內機器人產業推動下,中科無線半導體、鎵奧科技、東漸氮化鎵等本土GaN企業也取得突破發展。
中科無線半導體本次發布正式商用型號為(CT-1906),LGA封裝集成6個GaN HEMT(三相半橋拓撲)與3路獨立驅動器。支持80V連續電壓/100V瞬態電壓、60A持續電流輸出以及5MHz的開關頻率。同步推出CT-1904、CT-1902系列。
高集成度、高可靠性、低功耗、全面保護機制,以及優異的動態響應和電磁兼容性。實現小體積大能量。實現開關頻率1MHz以上,98.5%能量轉換效率(較傳統Si基方案提升40%),溫升ΔT≤25K@滿載)。
該系列芯片的推出,標志著國產 GaN 從 “實驗室” 進一步走向 “產業化”。
小結
中科無線半導體GaN驅動芯片的落地,不僅進一步填補了國產機器人GaN驅動芯片的空白,更為我國機器人產業打破外資技術壟斷提供了關鍵累計。
GaN 憑借高頻、高效、高集成的特性,已成為推動機器人向小型化、智能化、高性能化發展的核心技術。
未來,隨著國產企業在材料工藝、芯片設計及產業化應用上的持續突破,GaN驅動芯片有望加速滲透至更多機器人細分場景,助力我國在全球機器人產業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