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產業相比,電子行業最先從產品經濟轉入以客戶和服務為中心的新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以微電子、新技術、新材料、網絡經濟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為中國電子企業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發展時期。
然而,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隨著大跨度的市場開放,中國電子行業已深深融入國際經濟的最前沿,產業發展正經受最嚴峻的考驗。
從九十年代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到隨后幾年的惡性價格戰,電子行業競爭實為“慘烈”,以至于不少老企業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資產重組來擺脫困境。
最近一兩年,行業中的聯想、海爾、奧克斯等企業在鞏固行業地位的同時,大舉進入房地產、汽車、金融保險等高利潤、高成長的行業。混業經營給人的錯覺是這些巨頭正在脫離電子行業主戰場,其實在波濤之下,正在積蓄著電子行業大變局的力量,業內有識之士正在尋求從利潤下降、成長乏力、生存環境惡化的困境中突圍。
電子行業如何變局
在中國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的進程中,電子行業首當其沖。由于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加之WTO的機遇,中國電子企業正迅速從傳統的大而全的橄欖型業態變為兩頭在外的啞鈴型模式。由此引發一系列變化。
現在很多電子企業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奧克斯(AUX)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大量承接國外的OEM訂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其70%的生產能力已轉向外貿訂單,現在外貿訂單日產空調已超過7000臺,這一數字幾乎接近原來一年的外貿產量。
由于按訂單生產需要更快的響應和滿足個性化需求,迫使企業放棄原有的庫存生產方式改為按照訂單組織生產。競爭的態勢也從最初的產品之爭、渠道之爭、價格之爭,迅速變為質量、品牌、服務、信息化應用的全方位競爭。其實在奧克斯的成功轉型中,除了抓住商機之外,還與他兩年前開始的鐵腕實施ERP有關。沒有ERP自動的生產排產和供應齊套,每月數百個OEM品種的個性化生產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另一方面,今天新產品從概念到設計、宣傳、上市、推廣、熱銷,再到最終的退出市場,整個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很多IT產品的生命周期只有三四個月,這就迫使整個產業鏈的優化整合,每一個企業只在產業鏈上做一部分事情,不求多,但求精。
越來越多的電子企業正在從大而全的完整產業鏈向產業細分演變,以求更快的響應、更細的管理、更好的服務、更低的成本。以手機制造行業為例,一些手機生產廠已將手機組裝這一核心能力之外的其他業務統統剝離,手機的外觀設計、電路設計、品牌建設、市場推廣、銷售渠道甚至供應齊套都不再是自己來做,產業鏈的眾多廠家通過合縱連橫獲得自己最佳核心能力,共同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
行業變局催生信息化新需求
信息化的新需求總是伴隨行業的新變化而來。這些機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IT戰略規劃需求旺盛。與行業變局相適應,IT應用的戰略、策略、目標、方法需要重新審視,實現內容、實施方式需要重新反思,解決方案、應用效果需要重新評估,這樣才能將企業戰略與IT相結合,落到實處。
IT外包方興未艾。IT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并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既然非核心業務都外包了,IT建設和管理也可以請專業公司來管理。ASP(應用服務提供商)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就像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于拿起電話溝通而不去先建一個電話局一樣,不久的將來企業通過租用ASP服務就可以享受專業的信息化服務,免去自己買服務器買軟件建機房之苦。
分銷網絡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需求急切。相比于單個企業內部的ERP,今天自建的分銷網絡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更顯急迫。需要信息系統支持實時企業運作,支持多公司、多語言、多帳套、多地點和多種銷售方式,需要CRM與售后服務系統,這些應用需求都是與啞鈴型模式變局相對應的。
數據展現與商業智能分析。在成功應用信息系統的企業,就特別希望從系統數據中獲取價值。就像展開的作戰地圖,有宏觀的數據展現與智能分析。報表工具、數據倉庫、商業智能會逐步成為信息化深入應用的首選議題。
其他熱點需求還有: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協同研發掌控、知識管理(KM)、人力資源管理(HR)等。
AMT作為“管理+IT”領域的知識創造者和知識傳播者,擁有一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行業專家和專業顧問,他們長期工作在管理信息化領域前沿,研究與推廣信息技術在電子行業的應用,提供全方位、立體的咨詢服務,本輯專刊就是他們工作成績的一個縮影,希望對關注中國電子行業信息化的各位同仁有所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