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短期來看,LED作為中大尺寸LCD背光源,肯定是個熱點。 但從長期來看,家庭照明將是LED更大的應用市場。但不管哪種市 場,價格仍然是目前LED大范圍應用的最大障礙。
LED進軍LCD背光源
近日,國際LED與半導體照明展(LED Expo 2005)與FPD China 2005在上海同期舉行。據主辦方上海市光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唐國慶介紹,這是國內首個LED和FPD聯合參展的展覽。LCD模組的背光源,是近兩年LED的熱門應用之一,也是記者在展會上關注的重點之一。
眾所周知,LED已經非常成熟地應用于手機彩屏LCD背光源,而作為大尺寸的LCD背光源,仍然剛剛起步。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日本斯坦雷公司以及我國臺灣佑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展出了應用于較大尺寸LCD的LED背光源。
“我們展出的15.1英寸的樣品,耗電量為60瓦,屏的厚度只有20厘米。斯坦雷最大可以做到37英寸。”上海斯坦雷電氣有限公司營業部的林逸告訴記者,“展出的15.1英寸LCD背光源使用的是RGB三原色LED,一共使用了196顆紅色、392顆綠色、196顆藍色的LED。”由于采用了多個楔形導光板階梯式排列的設計,使得布光均勻,更重要的是,屏幕可以因此做到只有20厘米的厚度,這是斯坦雷產品最大的特點。
而據佑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業務總監楊曉峰介紹,佑樺展出的7英寸LCD模組背光源,主要應用于車用衛星導航儀的彩屏。
傳統的LCD背光源采用的是CCFL(冷陰極熒光燈),相比而言,LED背光源具有色彩還原好、省電、壽命長、污染小等優點。斯坦雷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LED背光能夠表現更加鮮艷的顏色,色域達108%。由于LED具有這些優勢,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研制大尺寸的LED背光源。據中國發光學會理事方志烈教授介紹,目前已經有安捷倫和三菱合作制成了34英寸的液晶彩電的LED背光源,索尼和三星分別推出了40英寸和46英寸的LED背光源的液晶電視。 記者在展會上接觸到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LED應用于大尺寸的LCD背光源,技術固然面臨亮度、散熱、光的均勻分布等難題,但目前LED進軍大尺寸LCD背光源的主要障礙在于價格。據斯坦雷林逸介紹,斯坦雷15.1英寸的LED背光源將于明年年中批量生產,價格大概在150美元,比傳統的CCFL貴5倍左右。他認為LED背光源主要是定位于高端的液晶電視產品上,要想取代傳統背光源,至少還需5年的時間。 佑樺的楊曉峰也認為,LED背光源的主要瓶頸在于成本。目前,7英寸的LED背光源的成本和傳統背光源成本差不多,7英寸以下則是LED更便宜。隨著芯片價格的不斷下降,LED的價格也呈下降趨勢。他很樂觀地估計,今年到明年LED背光源將會有大的突破。 方志烈教授則認為,從今年開始將進入中大尺寸LCD屏幕LED背光源和CCFL的競爭期,估計到2008年左右LED背光源在中大尺寸LCD屏幕上的應用將占主導地位。
照明仍是大市場
“從中短期來看,LED作為中大尺寸LCD背光源,肯定是個熱點。但從長期來看,家庭照明將是LED更大的應用市場。”美國Gree公司的鄧思廣的觀點,代表了業內大多數人的意見。 記者在展會上看到的情況也符合上述判斷。參展廠商中,大部分是LED封裝應用廠商,展出的絕大部分應用產品以景觀照明、城市亮化、裝飾用燈以及顯示屏為主。比較新鮮的亮點是用于汽車尾燈的LED。上海金橋大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特地將一輛裝有LED尾燈的帕薩特停在了展會現場。據介紹,LED用于汽車尾燈,最大的優勢在于LED響應速度非常快,相對于傳統尾燈毫秒級的響應速度而言,LED響應速度是納秒級的,這將大大提高行車安全。 “LED背光源的應用處于穩定增長的階段。照明將是LED新的增長點。”佑樺的楊曉峰告訴記者。現在LED的路燈、臺燈、照明燈都有一定范圍的應用。但是,價格仍然是最大的障礙。鄧思廣則明確表示,“現在說照明還稍微早了一點。”他認為要從技術上解決作為點光源的LED燈光大面積散開的問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另外,價格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
據上海藍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正在開發家庭用的燈頭,使用三顆三瓦LED,價格和普通的鹵鎢燈相差10倍左右。他認為LED價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功率LED芯片生產廠商非常少,只有兩三家。一旦芯片價格下降,LED有望進入家庭市場。
惠州華崗光電零件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錢江濤認為,LED普及到家庭照明,起碼還需5到10年的時間。他告訴記者,現在市面上白光照明的時間很短,基本是500-800小時,不能顯示LED的優越性。另外,目前的LED還并不是最理想的節電的光源。據他介紹,目前LED的光效只能達到平均每瓦25流明,只比白熾燈高一倍左右,而比日光燈每瓦80流明的光效要低。從長遠看,LED的光效要達到50-60流明以上,才會有很好的節能效果。
錢江濤還對國內的LED產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他認為,目前業內企業大搞封裝、應用,LED價格跌得很厲害,這是忽視質量的表現,并且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標準,行業也沒有標準,將會導致市場混亂。他呼吁國家要集中資源和人才,從核心技術入手而不是單純降低成本,從而真正促進LED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