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半導體照明產業已形成以美國、亞洲、歐洲三大區域為主導的三足鼎立的產業分布與競爭格局。美國Cree、Lumileds,日本Nichia、ToyodaGosei,德國Osram等壟斷高端產品市場。圖2-5為全球LED產業鏈分布格局狀況。
美國和日本企業利用其在新產品和新技術領域中的創新優勢,主要從事最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歐洲企業則利用其在應用技術領域的開發和善于吸收最新技術的轉換優勢,主要從事高附加價值產品生產。我國臺灣地區LED產業近年來迅速崛起,其芯片產量及封裝產量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世界60%以上),但其產品是以紅、黃光芯片及封裝為主的中低檔產品。
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美國、日本、歐洲各主要廠商紛紛擴產,加快搶占市場份額。2004年,日本Nichia、ToyodaGosei,美國Cree、Lumileds、GelCore等國際著名半導體照明廠商新增投資超過10億美元。
這五大國際廠商代表了當今LED的最高水平,對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五大企業在產品與市場方面各具特色,日亞化學和豐田合成在LED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都形成了LED完整的產業鏈,其中日亞化學1994年第一個生產出藍光芯片,并在專利技術方面具有壟斷優勢;Cree、GelCore等都有自己成熟的技術體系,但其在產業鏈上只集中在外延和芯片的制備上;Lumileds則關注于大功率LED的研發,在白光照明領域實力雄厚。
LED上游產品為芯片、中游產品為晶粒、下游主要為封裝應用,日本是LED的主要產出國家,占全球LED產能一半,臺灣約占21%,歐美約占14%;其中又以Nichia為主要白光LED制造廠商,歐美主要廠商為Osram、Lumiled最早切入車用光源,韓國以三星為主,在臺廠一連串擴廠動作,使三星從原本芯片制造轉型為下游封裝。
歐美及日本對前段熒光粉專利授權日趨軟化,轉向注重后段封測專利,使得歐洲的藍光晶粒產能減少(參見表2-1),06年YOY衰退14%,美日兩國06年YOY雖成長10%左右,仍低于全球平均成長率12.89%,亞洲國家將可直接受惠;03年開始臺灣在藍光晶粒擴產能力高于其它國家,且在制程技術優于中國及韓國,國際大廠釋出的訂單,將大部份流入臺灣。